查看原文
其他

彝区探秘丨彝族的称呼由来与伟人毛主席有着密切联系

曹昱 京都闻道阁 2021-02-11

到西昌多日,天一直布满阴云,虽然不能晚上看月亮的皎洁,但是平日走到哪里都觉得空气清新怡人,一切景观都如浓笔重墨地进行了一次渲染,让人不由地产生出一连串的审美乐趣。

工作之余,当地的朋友邀我来到位于泸山上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,这里用文字、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凉山彝族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,浓缩了彝族历史的沧桑岁月。

博物馆的大门是由几根红色方柱折转构成,犹如镶嵌在翠绿山岭上的半个门框。顺着台阶上去,台阶尽处,一个空旷的平台出现在眼前,正中是一尊彝族汉子雕像,只见他神情昂扬,一脚前弓,身上披毡、腰间佩刀,举臂吹起牛角号,通体古铜色,犹如一支展翅欲飞的雄鹰。正对雕像的是一个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,十二根铜顶圆形石柱一线横排在那里,石柱上雕刻着彝族的文字和纹饰。顺着雕像再上台阶,两侧对称摆放着四根圆形花岗岩石柱,石柱上是反映彝族生活、起居、礼仪、农耕等内容的浮雕。继续前行,路两侧不远处,是一对象征打开沉重奴隶枷锁和崛起当家作主的巨大雕塑。

此前,对彝族的历史和文化,我凭书本所得仅有一些粗浅的了解。

彝族作为我国一个少数民族,人口仅次于壮族、回族和维吾尔族。彝族自称因地而异,有“诺苏”、“聂苏泼”、“腊鲁泼”、“撒尼”、“阿西”等三十余种。元、明史籍称其为“罗罗”、“倮罗”。彝族的称呼由来与伟人毛泽东主席还有密切的联系。当年,许多人都把彝族称之为“夷族”,毛主席觉得不妥,认为:在共产党领导下,各民族不论大小,都是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,不应该再有夷内之分,建议把“夷”改为“彝”。他解释说:“彝”是宫殿里用来盛放东西的器物,从字形上看,“房子”底下有“米”又有“丝”,代表有吃有穿,象征兴旺发达。从此,彝族一名一直沿用至今。所以,民间还有一种说法,称彝族是毛主席赐的民族。

因为对彝族比较关注,来到西昌,无论走到那里,我都很用心地感受这里浓厚的彝族风情。彝族不仅有公元前创立沿用至今的古老历法“十月历”,而且还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文字,这是是彝族先民创造并使用的一种文字,汉文史志称之为“爨文”、“爨字”、“爨书”、“倮倮文”、“韪文”、“夷经”等;彝族自己则称“诺苏补玛”、“乃苏讼纳”、“聂苏索”、“尼斯”、“阿哲苏”、“纳苏缩”等。西昌城内店铺林立,我惊异这些店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所有店铺招牌都用汉文和彝文两种文字平行标明,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店铺名称居然也一字不拉地标着彝族的文字,致使我大为惊讶彝族文字的词汇居然如此丰富。当地的朋友告诉我,彝族字词量应该在八百左右,一般的表述都能满足。汉、彝两种文字同时使用是这里的特色,并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明文规定。这不失为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的一个好方法。

走在西昌的乡村、闹市街头,随处可见身穿黑色披毡的彝族男子和身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、带黑色包头的彝族女子。我最初见到的时候还以为是用布织成,当地的朋友告诉我,彝族男子的披毡彝语称“查尔瓦”,披毡质地为羊毛,需要把羊毛夹在竹帘里搓揉、擀制。因为凉山地处高寒,彝族男子常穿披毡,披毡长至膝盖之下,下端缀有毛穗子,可以把浑身包裹起来,因此,每人一套披毡,白天披,晚上盖。据说,彝族服饰历史久远,而且种类繁多,色彩纷呈,不仅有性别、年龄、盛装、常装之别,还有婚服、丧服、祭司服、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。披毡则具有民族标志性和实用性,并且还有特定的礼仪性质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曾经有一个彝族舞蹈,名字就叫“把披毡献给毛主席”,表现的是彝族人民想变成小天鹅,把亲手织成的最好的披毡直接送到北京献给毛主席。

西昌作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所在地,彝海结盟是历史闻名的大事,虽说,因为距离稍远,为了避免给当地朋友增添麻烦,我没有到冕宁县彝海结盟的遗址看个究竟,但是,在这里一样可以感受到那里的气息。市中心耸立着彝海结盟的纪念碑,刘伯承和小叶丹携手把盏的巨大雕像与彝海畔的雕像完全相同。彝族人自豪这一段历史,对毛主席、共产党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结。

除了遭受彝族社会两千多年奴隶体制的煎熬,彝族自古还经常受到各朝代统治政权的冷落,遭受欺压,饱受被驱逐、鞭挞之苦。清道光十五年,四川总督鄂山镇压凉山彝族的手段更为恶毒,“要在严密包围之下,断绝彝族人民的养命之源,使之尽成饿殍,以枪炮轰击,全部消灭,认为这样做是事出万全,边患可以永息”(见方国瑜《彝族史稿》第562页)。后来的国民党政权也没有干好事,他们认为森林是彝族藏身之所,就放火烧山,破坏森林,致使西昌城外的许多山岭森林被毁,山地荒芜,有的痕迹遗留至今。我想,那天我从飞机上看到一些山岭的大片红土荒地,应该与此有些关系。所以,当年彝族兄弟愿意与中央红军合作,愿意参加这支队伍。1952年4月,毛主席在北京接见彝族代表时讲:“我走过西昌,西昌是个好地方,汉人占了干坏事,把彝人赶上山封闭起来过着贫穷的生活,现在欢迎下山来。”这一年的10月1日,凉山彝族自治区成立,彝族老红军瓦渣木基为主席,又陆续建立十多个县政府,先后动员数百个彝族头人在新政权任职。三年后,凉山最大的彝族土司岭邦正也同意出山接受委任,凉山全境和平解放,自治区也改为自治州。共产党人兑现了当年中央工农红军在布告中宣传的“设立彝人政府,彝族管理彝族”,彝族同胞“一步跨千年”,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。因此,我相信,彝族人对于中央政府是真诚和拥护的,因为这个政权也有他们的功绩,他们是这个政权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
奴隶社会博物馆把我们带进了这一系列彝族历史发展的时空隧道。馆内八个展厅收藏的三千一百多件彝族文物,从彝族天文历法、原始宗教、文学艺术、漆器、民俗、金银首饰等多角度、立体地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历史全貌。遗憾的是,对于我一直比较关心的彝族族源问题,在这里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。当然,这一问题至今仍在学术的争鸣之中。但是,这里一张反映彝族鬼神崇拜的祖先灵魂回归图,却吸引了我的注意。彝族相信自己是龙鹰血魂滴落在百褶裙上诞生的英雄“支格阿鲁”的后裔。我一直认为,民族毕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,一定历史时期内地域、文化或血缘相关的人群组合成为民族。民族与民族之间多少年前可能本来就是一个家庭,现在呈现的仅仅是历史记忆的模糊和沧桑岁月的划痕而已。

一般认为,现今凉山彝族的来源有两部分:一部分是氐羌南下过程中定居于该地的;另一部分是氐羌南下到达云南,唐代以后又逐渐北上该地的。也有人认为彝族为古羌人之后,从西北南下的一支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而成。根据凉山彝族的传说及《送魂经》、《招魂经》描述的这张“灵魂线路图”则显示出这样的线路:彝族先民的两支队伍古侯、曲涅从云南永善县的大屋基渡过金沙江,然后沿美姑河而上,到达凉山中心地带的利美莫姑(今美姑县)。至此两大家支分手,古侯向东、曲涅向西分别居住下来,逐渐演变为今天凉山彝族。我觉得这张“灵魂线路图”最起码可以证明一部分彝族经历了这样的渊源。但是,还应当看到,在凉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已经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。司马迁早在《史记》中就已经记录了包括“邛人”在内当时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。安宁河谷独特的墓葬“邛人”大石墓的发现,以及彝族的神话传说里明显融合了诸多其它民族的元素,令人感到似曾相识。这些,都说明这里社会和历史的多元。

如此盘根错节、难辩究竟的历史,我倒觉得,对于凉山彝族的来源,应当是历史层叠的。根据凉山彝族的谱系,古侯、曲涅两系最长的家谱有七十五六代,一般都在五十代以上,这样的过程应当在两千年前后发生的,不管谁是原住民,为了寻求栖息地的两支队伍在这里相遇,战争不可避免,财产的争夺和俘虏的出现,成为彝族绵延两千多年奴隶体制的起点。从此,这种奴隶社会体制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两千多年,森严、复杂的等级关系把这里的人分成了统治者的“兹莫”、居于“上流社会”的“诺合”、普通百姓的“曲诺”、主子身边奴隶的“阿加”和地位最为低下的终身奴隶“呷西”。一个人一生为奴已经是漫漫长夜,而两千多年的奴隶不知更将如何度过。

好在,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历史。今天的彝族,虽然已经不再回头走老路,但是却在凝聚和升华着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,装点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璀璨的天空。

推荐阅读彝区探秘系列文:

触摸中国的“登天之门”

索玛花开99座山99道梁


☆ 作者简介:曹昱,海军上校。


长|按|二|维|码|关|注

本平台公众号:JSWDG8


【征稿(1.1版)】可根据平台已发布过的文章类型投稿。本阁宗旨是记录天下奇闻、探索古今奥秘、拓展认知视野、感悟人生大道。投稿邮箱:2259548970@qq.com,或从公众订阅号➟京都闻道阁➟投稿方法,直接发送至本平台;本阁会在收到投稿后24小时内给您回复是否采用。来稿一般在2000字以内,可自配插图,投稿作品最好是原创,文责自负。投送稿件请注明作者姓名、简介及联系方式,有需要刊登作者照片、简介并公布联系方式便于读者联系者,请在投稿时注明。考虑到前车之鉴,本平台暂不再刊登讨论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稿件,即使已有定论乃至是常识性问题亦不在之列。本阁建有闻道阁QQ群(687804626),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直接入群交流。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